日期:2025-07-13 06:30:09
rr
当网络通信逐渐取代信纸,还有什么人需要写信呢?在短片中提出这个问题的姜明典,作为一位“代书先生”,仍然守着褪色的木桌,成为福建泉州侨乡最后的文字摆渡人。代书58年,十几万封漂洋过海的侨信,77岁的姜明典用钢笔丈量大海的宽度。
rr石狮,一座三面环海的闽南小城,因海而生,出海而兴,百年来,无数的闽南人从这片海“下南洋”。一封封凝聚着华侨对故乡深厚情感的侨信,跨越了千山万水,和海水一起涌向故乡的方向。在石狮市联谊商厦的地下停车场前,年过古稀的姜明典早早地支起他的书桌,等待着需要代写书信的顾客。
r代书人 姜明典:我们这边的华侨大部分去到菲律宾了,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国、缅甸也有。他们出国谋生,需要通过一封小小的书信来了解家乡的事情,在家乡的亲人也通过书信把家乡的事情告诉海外亲人。
rr
家人分离,海外华侨需要往国内寄回侨信。如果侨信附带有汇款,就被称作“银信合一”的侨批。这些侨信既是下南洋谋生的闽南人与故土亲人间的情感纽带,也是闽南数万华侨家庭的经济来源。彼时的泉州十户九侨,下南洋谋生的华侨叫“番客”,留守家乡的侨眷被称作“番客婶”,而她们也是姜明典最主要的顾客群体。
r代书人 姜明典:告诉他们家中的事情,诉说对丈夫的思念,要丈夫争取回来家乡看看,后溪村一个番客婶,丈夫事实上已经去世了,儿子为了不让母亲伤心,以父亲的名义经常写信来给母亲。后来也经常以父亲的名义寄钱给母亲,直到他母亲去世。
rr
1977年,姜明典在石狮城区新华路支起固定摊位,代人书信。作为石狮三十多位代书先生中最年轻的外语通,他为顾客翻译外文证件,填写出国申请表,每月书写超百封侨信。
r代书人 姜明典:姓蔡,我们普通话是cai,闽南话的英语是Chua。姓陈,我们普通话是chen,闽南的英文是Tan。当年石狮邮电局,好多从菲律宾,从新加坡发来的电报,他们送不出去,因为他们海外华侨打来的地址都是有闽南话翻译的,后来邮电局的人找上我了,我在街上写了,每一张电报,他们都送到了。
rrr rr替他们诉说乡情 笔下流淌着道不尽的思念
rrrr搬到城市固定摊位后,曾经村子里的老顾客还会时常来找他写信。然而,随着老一辈华侨和侨眷的相继离世,姜明典和老顾客们也渐渐断了联系。因为我们的采访,姜明典又回到了久违的渔村,见到了曾经的顾客。
rr在通信最密的年代,一封信要在海上漂半个月。当时,石狮市公安局侨务股会定期组织代书先生开会,向他们介绍国内外最新政治局势。正是这些从姜明典笔下寄出的书信,架起了华侨与亲人沟通的桥梁。
rr
为了缓解相思之情,每逢清明、春节等节日,海外华侨总会加倍寄回钱款,这也是姜明典最为忙碌的时候,他要一一代写回信向海外亲人确认钱款已平安送达。姜明典告诉记者,闽南华侨初到异国创业,大多从渔船打杂、街头摆摊、码头搬运等最底层的工种干起,他们寄回大笔侨汇看似风光,每一笔汇款实则是在异国他乡打拼的血泪钱。
rr
代书人 姜明典:老一辈华侨他们对家乡的眷恋,逢年过节他们大把大把的钱寄来分发送给所有的亲戚朋友,我还是很留恋过去的那个情景,替他们写信,替他们诉说家乡的情况。为海外华侨念侨信给他们的家属听的时候,跟他们心情同样高兴。
r20世纪80年代,邮政系统和银行电汇逐渐取代了侨批业务,存续百年的侨批业也退出了历史舞台。曾经一封封漂洋过海的书信,在姜明典眼中,也变成了道不尽的思念。
rrr rr一人一桌一支笔 早出晚归 坚守摊位
rrrr从前车马慢,姜明典的笔尖上,蘸着往昔岁月的沧海桑田,如今,发达的通信工具代替了鸿雁传书,姜明典却依然选择早出晚归,坚守摊位。从侨信到遗嘱,从诉状到墓志铭,姜明典的书桌不仅是文字的寄托,更是历史的见证。
rr代书人 姜明典:我一天都安排得非常紧凑,早上4点40分起床。坐了电摩托去山上活动,活动之后来摆摊,直到晚上七点钟才收摊。
r90年代初至今,姜明典的摊位搬到了石狮人民路联谊商厦的停车场入口。斑驳的木桌上,几块青石镇纸压住泛黄的信封,翻开被磨破封面的字典,姜明典如期迎来今天的顾客。
r代书人 姜明典:好多人都会来找我协商一些法律的问题、家庭的事情甚至跟海外亲属的事情,他们都来找我。
rr
如今,姜明典的业务也从侨信扩展到遗嘱、诉状等等。但每年总有一两封侨信用文言文书写,寄托着外出的游子修复宗祠、捐资公益的乡愁。
r代书人 姜明典:2000年以后,海外老一辈华侨逐渐去世了。现在是手机普及的时候,侨信就比较少了。村中要修理祖庙的,还有法律文书、合同、墓志铭。不懂就去学,学了就会。
rr
摊位上,姜明典父亲传下来的铁皮盒里,十五支楷笔静静地躺在里面,等着姜明典每一次拿起。姜明典也仍保留着叠信特殊的行规——对折再对折,而后把信纸折成一长一短,名字永远露在外边,这是为了收信人能直接看到自己的名字。
r代书人 姜明典:这段历史,华侨的历史应该是有人传下去。我天天都是这样,高高兴兴,早上高兴写信,晚上如果没有一分钱,我也高兴回家去。
rrr rr“见字如晤”一遍一遍 笔下的故事从未褪色
rrrr76岁的姜明典没有离开过泉州一天,但他笔下的十几万封侨信却漂洋过海,一遍遍地重复着“见字如晤”。姜明典伴着潮水的起起落落,埋首疾书。在那些时光里,岁月滚滚向前。代书人这个职业虽然现在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,但他们留下的故事从未褪色。(央视)
正规股票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